中国义勇军网——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她的捍卫者,关怀最后的抗战老兵及遗属
  首 页 以热爱祖国为荣 义勇军在行动 抗战史学刊 专题研究 烈 士 陵 园 义勇军论坛 留言簿 商务.文化 
 
忻口之剑长江魂——刘家麒 
加入时间:2009/2/22 19:05:54   点击数:22290

 [档案]
    主要任职:国民革命军第9军54师师长
    在汉时间:1937年9月
    居住地点:武昌粮道街(今得胜桥148号)
    [言论]

     “大敌当前,须虚心筹划,以克强敌。蓄志如此,不卜将来如何。”     ——摘自《为国捐躯的八百将校阵亡档案》一书中刘家麒将军的日记。
     大学毕业投身抗日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刘家麒的英勇故事当时在武昌粮道街盛传。令人遗憾的是,有关他的史料记载太少。
     “他一生从戎,勇猛杀敌,是一名令人敬佩的军人。”对武汉历史颇有研究的民俗专家刘谦定这样评价刘家麒。
     1894年出生的刘家麒,江夏人(今武昌区),早年丧父,由祖父及伯父抚养长大。
     1905年4月,刘家麒入武昌昙华林一私塾,后考入勺庭中学(位于今武昌区粮道街)。武昌起义爆发后,刘家麒不顾祖父、伯父的劝阻,加入学生军。
      后来,他曾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军。至1931年,刘家麒已晋升为54师少将参谋长,后又担任该师第162旅旅长。后来,刘又入南京陆军大学深造。在学习的最后阶段,抗日战争爆发。为报效国家,他多次向校方申请,要求率部抗日。
      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的《抗日战争国 民 党阵亡将领录》中记载,1937年9月,刘家麒从陆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担任第54师少将师长,他上任后立即随同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率军北上抗日。
      征途中过家门而不入
      7月19日中午,记者几经周折,在武昌区粮道街找到了刘家麒将军的旧居——得胜桥148号。
      这是一栋有着典型江夏民居风格的老民宅。从青石大门进入,经一间厅堂再过一扇花岗岩中门,右转绕开一间边厢,即是刘家麒亲属李红秀的住处。再往里走,在一间不到20平米的平房里,记者见到了刘家麒的外孙女钱拥军。
      近一个小时的对话中,年过50岁的李红秀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忻口战役前,身为少将师长的刘家麒时常率部练兵打仗,很少回家。
      那时,刘夫人严希曜和年幼的丫鬟周继珍住在得胜桥148号。后因鸦片,严希曜身体很快垮了。当周继珍出落成少女时,刘家麒将其收房为如夫人,生下一女刘世端。
      忻口战役前,刘家麒奉命前往山西抗敌。临行前,身披戎装的刘家麒路过自家门口,在门口看了一眼女儿后,就转身上了路。
      刘家麒阵亡后,迫于生活原因,周继珍带着刘世端改嫁到钱继培家。在继父照顾下,刘世端长大成人,大学毕业后到青海工作。婚后,刘世端生下一女,送回武昌钱继培家寄养,改名钱拥军,因生病打坏了针,钱拥军不能言语。
      如今,钱拥军已婚,生下了有着刘家麒血统的第四代人,现在市第33中学读书。
      李红秀告诉记者,去年2月14日,周继珍去世,终年89岁,如果刘世端还健在的话,也有七十高龄了。     距敌200米英勇抗敌
      忻口战役长达21天,自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
      中国 军事博物馆编著的《为国捐躯的八百将校阵亡档案》一书说,忻口战役为华北战场上一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最为激烈的抗击日寇的大战役。
      1937年10月初,日军正式发布攻取太原的命令。
      13日拂晓,敌人出动飞机、重炮、战车,再加步兵5000人,连续猛攻忻口西北侧南怀化阵地。
      国民军第五师团以炮兵协同步兵作战,肉搏冲锋,顽强抗击。刘家麒一连数日冒着炮火,到前沿阵地巡视,指挥官兵抗敌。
    《中国抗日阵亡将士传》中称,经五天五夜激战,阵地终被收复,打死打伤日军万余人。但刘家麒的部队伤亡惨重,有的团只剩下百余人。
      16日凌晨,我反攻大军分数路扑向日军阵地,枪炮声如雷,喊杀声震天,担任反攻指挥任务的郝梦龄和刘家麒亲自到最激烈的南怀化高地督战指挥,此时,郝、刘二将军距离敌人只有200米。
      通过一段隘路时,郝梦龄军长不幸中弹,随后的刘家麒先被掷弹筒炸伤,紧接着也全身多处中弹。待连士兵将二位将军救护出阵地,两人均已壮烈牺牲。郝、刘殉国后,士兵向敌人猛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阵地。
      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上说:“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龄、刘家麒……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予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全市下半旗追悼刘家麒
      1937年10月24日,对于亲历过这一天的老武汉人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
      这一天,刘家麒、郝梦龄将军的灵柩运抵武汉火车站(今汉口京汉火车站),武汉素车白马,4000余人恭迎忠骸。
      当年出版的《中 央日报》、《大公报》自11月10日起,连续9天在头版刊登《郝、刘二公治丧办事处启事》,告知全市各界,郝梦龄、刘家麒将军的追悼大会将于11月15日在市总商会(今市工商联)举行。
      11月15日,气温骤降,天飘小雨。
      上午8时整,追悼大会在市总商会大礼堂举行。以国葬仪式,全市下半旗向英灵致哀。 大堂正中,刘家麒、郝梦龄两位将军的遗像高悬其上,“浩气长存”的横额一字排开,气氛凝重。来自武汉各界祭送的挽联600余副,花圈70余个,摆满整个大厅。厅外地面上,燃放过的鞭炮纸屑足有两尺多厚。
      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代表蒋介石主祭,并献了花圈,宣读了祭文。
      来自武汉各界十余万民众,在冷雨中排队等候数小时,瞻仰两位将军的遗容。到下午3时,前来悼念的老人、小孩、学生仍络绎不绝。据省图书馆馆藏的《晋绥日报》记载,在当年刘家麒的追悼会上,刘夫人严希曜祭读了自己撰写的《祭祷亡夫》——
    “铮君灵席,温温其貌,奕奕其神,……遥传噩电,犹翼非真,遗像在座,笑容可亲,如闻馨玉,欲共咨询,十问莫答,一死莫伸,食不启口,饮不到唇,帏共泣,雪泪沾巾,呜呼已矣,抱痛无限”,字字句句,如泣如血。
      当时的《中 央日报》报道说,在场者听到刘夫人的祭文后,无不落泪泣哭,场面极其悲戚。
      “凄风苦雨悼忠魂!”当年的《大公报》这样评价这场葬礼——“壮烈可传,张许变忠光历史;英雄如在,甫申再毓翊兴邦。”并配发社论:“刘家麒将军永远不死了,一切殉国战士永远不死了。”
      最后,刘家麒将军的忠骨葬于洪山卓刀泉伏虎山。
      当时的《中央日报》报道,“同年11月17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刘家麒为陆军中将”。

版权所有:中国义勇军网
联系电话:13837446306 联系人:王晓楠 E-mail:wangxiaonan05@163.com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