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关系中尤其重要而有敏感的一年: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五周年,也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十周年,同时也是南京大***七十周年。这三个重要的日子,既有正面意义上的,同时也有负面意义上的。因此,如何处理中日关系,对今年的中日两国政府和民众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
最近几个月,随着安倍访华和靖国神社问题的相对淡化,中日政治关系似乎柳暗花明:从胡锦涛和安倍的几次会面,到温家宝决定在四月份应邀访问日本;从中日军方决定恢复往来和交流,到中日共同研究历史的项目正式展开,以及中日关于东海能源争执的谈判继续尽心,虽然未来的中日关系如笔者之前所评论 -仍充满变数,但至少中日政治关系已经跨越了过去五年多的一些严重障碍。
与政治关系同时经受考验的,是中日两国民众彼此对对方的认知。虽然长年来往于中日两国的人们一定会告诉你,目前中日两国的民间往来,似乎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密切的时期,但从日常中日关系的表层来看,人们似乎看不出这一点。长期浮在中日关系表层的,是两国民众对彼此认知的严重不足或误解,这从中国两国一系列民意调查结果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中日彼此轻视:亚洲自卑感作崇?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日两国虽然相距甚近,两国民众似乎觉得对彼此都十分了解,其实中日民众之间的了解十分陌生;中日民众之间的这种陌生,远远超出日美和中美民众之间的陌生。
中日民间交往历史两千年,用一位中国研究日本问题专家的话来说,中日两千年历史始终贯穿着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相互敌意的历史。其间,早年日本学习中国;到了近代亚洲现代化进程展开,则是中国学习日本;两国之间的依存和竞争态势,尤其是到了近代同时面临西方先进文明的冲击,由此导致双方都以西方为导师,而严重忽视乃至轻视自己身边的这个近邻。
这可以用来解释中日之间一方面是地理和文化的巨大接近,经贸关系和民间往来的日益密切,而另一方面则是双方民众对彼此在心理上的巨大陌生。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中日对彼此的了解,其实远远不及各自对西方的了解。笔者近期主持的一个电视节目中,专门讨论中日民间认知误区。其间有嘉宾认为,中日民间彼此都存在互相看不起对方的心理因素,其实说穿了是亚洲人自卑感的作崇。虽然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不宜继续发挥,否则有鼓吹或激化种族主义之嫌,但平心静气地想想,这一分析至少从一个侧面而言,也不无道理。
中日须各自超越自身局限
撇开中日互相轻视这一因素,就中日民间认知的误区而言,其间有许多方面值得有兴趣的人们仔细探讨和研究。从中国方面来说须正视的问题有:究竟如何看待日本在模糊历史观和和平主义之间的平衡?如何评估日本社会民主机制的成熟程度?如何正确看待日本对亚洲现代化的贡献?如何看待今天日本现代化成果中值得中华民族吸取的有益养料?
要全面、非情绪化地正视并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中华民族对自身自卑(其外在表现形式恰恰可能是极度的自傲)的克服和超越。
同样对日本来说须思考的问题有: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必然的崛起?如何调整自“明治维新”之后居高临下的对华心态?如何梳理自身文化中的未经理性和自由主义精神洗涤的心理元素?这同样需要日本有克服和超越自身的勇气和智慧。
作者: 文青 编辑: 印权斌 |